李德永先生的为人与治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10-14
来源:http://wuns.whu.edu.cn2009-09-11
□郭齐勇
李老师是湖北汉阳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即钟情玄圃。抗战军兴,辗转陪都,入江津国立九中,一头钻进文史哲的书海之中,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青年李德永于1947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得到时在武大任教的洪谦、黄子通、石峻、周辅成等教授的栽培,醉心于中西哲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李老师入北京大学继续完成本科学业,又入马列主义理论研究生班学习,那个时候的研究生真是凤毛麟角。1954年9月李老师从研究生班毕业。1955年2月至1957年5月间,李老师在天津市第十五中学(南开中学)任政治课教员。此期间,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李老师勤于笔耕,在《新建设》上发表了《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在《文史哲》上发表了《荀子的思想》。正是这两篇学术论文,使得李老师回到武大哲学系任教。他在南开中学期间写作《荀子》一书,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达校长重建武大哲学系,急需人才。经周辅成先生向李校长推荐,李校长亲自审阅李老师的论文,决定把李老师调入武大,主动把路费寄到天津。李先生举家南返后,校长又安排李老师到北大进修中国哲学史。时任北大哲学系主任的郑昕教授原也曾想调李老师进北大,因种种原因未果。郑昕先生赞叹李达校长的眼光与气魄,当时武大哲学系在北大进修的老师,可谓人才济济。李达校长慧眼识珠,李老师感念李校长的知遇之恩。
李老师自1957年6月调入武大哲学系任教,直至1989年退休,退休后又被返聘数年,一直在武大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改革开放以后,李老师意气风发,以新的视域,重新省视中国哲学思想史,尤其在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研究上,在协助萧萐父先生编写《中国哲学史》教材的工作中,在担任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李老师是《中国哲学史》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他为这套教材的编写立下了汗马功劳。李老师在全国率先自觉探寻中国古代的辩证智慧,承担了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的任务,该书于1990年7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该卷讨论先秦辩证法思想,着眼于探源,着意于专新,以考辨史实、综述源流、剖析范畴、纵论思潮等论题形式,对远古至秦统一时期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和发掘。
李老师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特别是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每会必提交论文,必即席赋诗。1987年7月,他曾应邀到美国圣迭哥的圣巴巴拉大学出席第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用英语宣读了《论中庸之道》的学术论文,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此期间他还到美国几所大学访问、讲学。
李老师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着力探讨中国哲学的源头。李老师深入探究中国哲学发端史,对“五材”“六府”“三正”所反映的中华早期文明作出了哲学的阐释,对春秋时期的阴阳、和同、一两、常变、因革、中庸等范畴、概念作了开拓性的、有创意的整理与发挥,丰富了我国哲学史界有关古代辩证法的研究。
第二,着力诠释先秦哲学的智慧。李老师对老子、孔子、子思、庄子、邹衍、荀子、韩非及百家争鸣诸思潮等有着精深而全面的研究,特重老子之“道”的哲学意蕴与特质之阐发,孔子之“仁”与“礼”、天命论与教育思想的梳理,庄子之从有情到无情、有限到无限、有我到无我的超越精神的解读,以重铸中国哲学精神。李老师是荀学专家,通过对荀子的天人、名实、性伪、人禽、群分、古今、道气、礼法问题的讨论,来总结先秦哲学的智慧。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性命之源,一直是李老师关注的重心。
李老师有一次与我闲聊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早年研读《韩非子》,已经把法家的法、术、势看得很透。与儒家不同,法家反对仁义,藐视人的价值,把人作为工具,一切以“利害”来计算,以刑赏二柄驱动百姓,反映了集权专制统治者的残忍。韩非的历史观自有贡献,但其绝对的功利主义当然是有大毛病的。
第三,着力分析宋明理学的得失。李老师十分欣赏周濂溪高洁的风范,肯定其贵真、志学、知几的“乾乾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出:“他主张贵真去伪,在思想情操上多做净化工作,让‘纯粹至善’的心灵放射出‘光风霁月’的道德光辉。这种圣洁光明的人生哲学具有永久的魅力。”李老师推崇圣贤人格,一生都在体验孔颜乐处。
李老师以豁达的胸襟,在退休之后持之以恒地“补课”。他曾告诉我,他补的就是五经四书的课。愈到晚年,他愈是回归五经、孔孟、老庄。他以孔子的“朝闻夕死”的精神激励自己,充实自己,终身学习,达到“自得”“至乐”的崇高意境。晚年,他以从容的心态写作,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反思意志万能论与科技万能论,创导“太和”的价值理想,主张下“时中”之工夫,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强化“正位定职”制度,贯彻“至诚无息”精神,讴歌中华人文精神,尤其提倡把这些精神活化到当下的社会与人生之中,积极参与现代化的建设,凝结成中国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系统,并贡献给全人类。李老师有深厚的历史感与强烈的现实感,他时时批判当下的负面,反思现代性,对于环境污染、吏治不清和诚信系统的崩坏忧心忡忡,他身体力行,力求把根源意识与全球意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为建设健康的合理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而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强烈地反对无本无根之论、空头的官样文章与全盘西化思潮。
长期以来,在武大哲学系,李老师为本科生讲“中国哲学史”课程,为研究生讲“哲学史方法论”、“中国辩证法史”、“中国古代哲学资料选读”课程,还参与古籍所的工作,曾应周大璞与宗福邦先生之邀,为中文系与古籍所1985级古典文献学研究生班上“《荀子》导读”课。他于1982年、1983年连续被评为武汉大学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他是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家,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撰稿人。
李老师是人师。李老师对提携过他的前辈师长永怀敬意,片刻难忘师恩师德。薪火相传,他也以师德润泽后学。李老师教书特别用心,讲课十分投入,声音洪亮,常常汗流浃背。他时常指导学生读书写作,悉心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修改文章,颇费心力,尽职尽责。他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他以自己的德行与学养嘉惠学苑,启迪后生。他认为,教学之道,首在教人。他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以身教与言教带领学生游学,同学们十分敬重他。
李老师手不释卷,尤喜音乐与诗词,与古书及中西古典乐曲相伴,志存高远,道守清虚,哲思广远。他是谦谦君子,宅心固厚,诚朴无华,恬淡无欲,与世无争,真正做到了敬业乐群,和为贵,以大局为重,长期与萧萐父、唐明邦先生等合作共事,以团队精神共同建设武汉大学的中国哲学学科,是这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三位老师的人品与学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支持、帮助,在学术界传为佳话,也深深教育、滋养着我们。在我们这些弟子的心目中,他们就是现代三圣!李老师甘当人梯、扶掖后进的风范,光风霁月、超越洒落的境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潜沉经典、精诚专一的心态,激励着我们像他一样,终生不忘严紧做人,活得要有格调,有境界,同时发潜德之幽光,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转化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为国家、民族、人类的长远的价值理想竭己所能,尽心尽力。
(作者系国家教学名师、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