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9193永利(中国)官方VIP网站-最新Best App Stor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从雷锋到志愿者:由“中国特色”走向国际化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03-10

来源于2009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

又到“3·5”学雷锋日。“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句顺口溜代表了一种论调。

雷锋精神真的走远了吗?被唐山市文明委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的37岁的宋志永说,“雷锋精神没有走。志愿者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雷锋精神。”

宋志永,河北唐山一个农民。2008年2月,在湖南冰冻灾害最严重的时候,他自发组织了13个同乡成立志愿分队,带着铁锹、开着面包车一头扎到了湖南。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13人又再次组成志愿分队,驱车几千公里跑到四川,参与地震救灾工作。

与宋志永一样,北京奥运志愿者们的血脉中,流淌着雷锋精神的因子。“小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雷锋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二学生郏叶婧说,做了奥运志愿者后,也是以微笑服务,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学雷锋的时代。

“从入校的第一天到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学校对我们进行的雷锋精神教育。”在雷锋的家乡中学——长沙市雷锋中学,学校团委副书记王伟平告诉记者,雷锋精神是雷锋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学校师生也要经常写自己的“雷锋日记”,记录日常生活中感动人心的真情故事。“我们还会通过多种多样的志愿者活动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学者彭富春看来,历经40年,雷锋由一个趋于神化的形象回归到一个有着正常欲求的人,原因在于社会时代的变迁,三四十年前的社会,“强调人的政治性、阶级性,而现在,社会越来越关注人性”。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也认为,雷锋精神中体现的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成分是超越特定时代限制的,这些是人性共同的光辉,是人性中永恒的东西,也正是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的连接点,不以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没有雷锋精神在几代人中的长期积淀和潜移默化,就不可能有志愿者精神在中国的迅速成长”。

尚重生说:“志愿者精神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摒弃了强烈的阶级色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彭富春教授认为,“雷锋精神因为产生在中国一个特定的时代,具有‘中国特色’,而志愿者精神更加国际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叶铁桥 李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