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9193永利(中国)官方VIP网站-最新Best App Stor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树人教授来哲学院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6-04-20

4月13日,在教五103教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树人教授给我院各专业同学作了一次题为“中西视野下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的精彩演讲。

王教授以中国传统学问作为引子,谈到中国的学问不想西方学问是对象化的,这是中西的最大不同。中国人做学问讲究的是知行合一、性命双修的,中国人做学问,这学问也是其生活方式。过去中国落后,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环境中,中国思想被认为是落后的,被忽视了。现在的世界正逐渐的认识到中国思想的重要性。他还批评了杨振宁教授认为《周易》阻碍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言论。

接下来,王教授谈到了他是如何发现和提出“象思维”的问题。

他在德国访问时,应邀为德国学校写中国文化的书的时候,促使他对中国传统经典重新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经典显然不是用西方的理性思维的方式产生出来的,为了和西方理性概念思维相对照,他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象思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接下来,王教授谈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具体区别,如古文中没有“是”这样的词语,而五四以后,白话文中出现了主客关系。我们现代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集体失忆”的状态。现在我们诠释我们的经典的时候不是用“象思维”,而是概念思维,而用这种概念思维去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文化能否真正领会我们的传统思维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点就是恢复对中国经典的正确理解,用西方语境去把握中国传统,能否对原文进行正确理解,进入它的语境还有待探讨。

西方的思维是实体性的思维,核心的范畴都具有实体性。它的特点是主客二元的,对象化的,现成性的,是构成论的。而中国的最高理念“道”,具有的是非实体性,主客一体相通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的特点,是一种生成论。从西方的实体论生出概念思维,它是以概念为核心的,理性的,逻辑的。而中国是以象为中心的,诗意的,体悟的思维方式。《周易》是中国“象思维”集中的成熟的代表。它是一种早熟的思想,是“象思维”最早最集中的体系。《周易》可归结为八个字:观物取象,象以尽意。这里的“观”首先是直观,其次是要超越意象之直观,最后达到象的终极点“原象”。《老子》的所谓“玄”,将“象思维”的混沌性和模糊性都体现了出来。

最后,王教授总结到,这两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悟性的“象思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最本源的思维方式,前语言的和前逻辑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一种超语言的逻辑的想象。象思维具有一种原创性,理性思维是经过悟性思维创造出来的,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以悟性的象思维为基础的。

王教授在最后以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作为他演讲的结束,但是因为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解答同学的疑问。(哲学院彭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