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论坛第一季“人工智能与哲学”系列讲座圆满落幕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1-25
本网讯(通讯员 李懿迪) 2023年11月15日,前后间断持续70天的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论坛第一季“人工智能与哲学”系列线上讲座圆满落幕。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论坛由武汉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陈波教授策划发起,武汉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主办。论坛的设立旨在打造“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品牌,延续以王星拱、范寿康、江天骥、张巨青、桂起权等优秀学者为代表的武汉大学科技哲学传统,力求走出有代表性、原创性的科技哲学研究道路。
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和学术讨论的背景下,本系列讲座以“人工智能与哲学”为主题,先后邀请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朱丽叶·弗洛依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教授、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武汉大学刘菊华教授、浙江大学廖备水教授、复旦大学徐英瑾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小红教授、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雷瑞鹏教授等九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人工智能的哲学探究、人工智能的哲学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等领域进行深入讲解,达到“听内行人说内行话”的目的。
本系列讲座共十讲,第一讲“维特根斯坦、图灵和可检测性”于2023年9月6日举行。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人文中心主任、国际科学哲学院(AIPS)通讯院士朱丽叶·弗洛依德(Juliet Floyd)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王小塞(Sebastian Sunday Greve)评议。弗洛依德通过重新审视图灵(Alan Turing)对形式逻辑系统的分析,将以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图灵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三人为代表的不同学术谱系用哲学的方式进行串联,试图说明:维特根斯坦的“可检测性”既不是一种证实主义的要求,也不是对所有证明都必须有相应形式证明的反驳,更不是对逻辑主义的反驳。相反,它把数学家的工作放在首要和中心的位置,与所谓的“数学实践的哲学”中的某些趋势相一致,对提供数学“基础”这个观念采取了务实的探究。
第二讲“人工智能的重大发展——从实践到思想”于2023年9月13日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教授主讲,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评议。陈小平首先以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历史性跳变作为引入,说明只以人类发明的人工智能知识和原理为基础,通过自我学习进行完善的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在特定领域战胜有专门知识的人类这一现象显示了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在此前提下,陈小平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并在总结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升级图灵假说”、“图灵机器智能观”和“可接受性”三条原理构成的“功能模仿观”,并澄清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某些误解,指出人工智能是似人非人、似物非物的第三存在,当下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可控性问题、合理性问题等重大问题都应在此定位下看待。
第三讲“人工智能中的逻辑——科学背景和认知基础的转变”于2023年9月20日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哲学系廖备水教授评议。讲座以大型语言模型(简称“大模型”)为线索展开。陈小平首先从科学的视角回顾了逻辑学的发展历程,指出传统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实质语义都是强共识性的,但强共识性并不适用于人工智能,因此需要对人工智能理论展开新的深入研究。接着,他介绍了大模型及其基础设施,构建了作为大模型基础设施的关联度预测的形式化理论,详细讲解了关联度预测形式公理系统中语境关联度、综合单调性和预测选择三条公理。最后,他指出公理系统不仅可以为大模型的通用性和不稳定性提供解释,也能为当下大模型面临包括共识性挑战、非概念化挑战和真实性挑战在内的多种挑战提供解决思路。我们可以借助形式化方法构建新的共识观念或概念观念,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讲“超级人工智能近在咫尺”于2023年9月27日举行。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主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教授评议。蔡恒进以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的视频报道作为引入,通过对“人造物是人类的延伸”、“人之不朽在于立言立功立德”、“认知坎陷及其可迁移性”和“主体性从何而来”四个主题进行讨论,说明认知坎陷是生命主体经由自己的身体或大脑对四维时空中的内容进行非线性重构的产物。生命主体智能是主体发现和运用认知坎陷,并将物理因果重构为心理因果的能力;认知坎陷的重构是人创新和创造的基础;人造物是人类意识的凝聚,是人类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媒介,是人类意识和智能的延伸,而人工智能作为人造物,与人没有本质差别。当下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过程也是对因果链进行重构的过程,而大语言模型将继承并将全面超越人类意识和智能,所以他认为,超级人工智能近在咫尺。
第五讲“虚拟现实及其哲学背景”于2023年10月4日举行,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哲学系翟振明教授主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苏丽副教授评议。在讲座中,翟振明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的哲学背景和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思想实验,指出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在本体论层面对等,并借助人与计算机的对比论证,指出了意识的重要地位,意识不能被模拟,模拟意识就是意识本身。接着,他提出虚拟现实应以包含“个体界面原理”、“群体协变原理”和“人机交互原理”在内的虚拟现实三原理和人机交互三原则为基础进行构建,虚拟现实应该可以接受自由意志的涉入。最后,他提出了虚拟现实发展的假想时间表和虚拟世界普遍法倡议书,为虚拟现实的完整构建勾画框架。
第六讲“大模型研究进展与思考”于2023年10月11日举行。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刘菊华教授主讲,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宇教授评议。刘菊华首先深入浅出地回顾了语言、视觉和多模态大模型历史和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团队和京东探索研究院合作提出ViTAE Transformer模型。他指出,我们真实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多模态环境,将各种模态融合而训练出的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真正目标。最后,他对大模型中存在的风险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目前大模型主要面临是幻觉问题、隐私保护问题、价值观问题、大模型部署问题以及大模型的评价问题等,上述问题的复杂性说明人工智能问题不能仅靠计算机科学家解决,多学科、多领域的参与才能为上述问题提供更恰当的解决方案。
第七讲“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逻辑学的交叉研究”于2023年10月18日举行。浙江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廖备水教授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评议。廖备水首先回顾了命题和推理两个逻辑学概念,指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都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研究紧密相关,三者经常相辅相成,共同存在于各种任务中。接着,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分为符号化和模型化两种研究范式,基于知识的符号化方法是实现通用智能和提供机器学习算法可解释性的重要途径。处理知识的不完备性、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符号化方法的核心问题。模型化方法和符号化方法的有机结合是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趋势,形式论辩结合符号化和模型化的研究路径,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多种机器可读的机制。
第八讲“边沁、罗尔斯与分配正义的算法化研究”于2023年11月2日举行,复旦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徐英瑾教授主讲,山西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梅剑华教授评议。徐英瑾提出当下人工智能研究中应关注基础哲学问题。目前关于人工智能运用的主流制约性规范往往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影响,因此相关规范伦理学立场下的可算法化问题应被系统讨论。他在讨论中指出,无论是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还是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甚至德性论关于社会资源分配的思想资源,其实都无法成为某种可以被算法化的思想指导。他强调,算法化需要一个量纲,但对诸如幸福、道德这样的概念无法确定其量纲,这是几乎所有主流的规范伦理学进路都难以被真正算法化的原因,数据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本体,过分强调算法化将会破坏现存的多元评价体系。但是站在功能主义的角度,将人的某些部分功能进行算法化可以被期待。
第九讲“中国古代哲学语料库建模”于2023年11月8日举行。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王小红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教授评议。王小红结合自己的工作成果,对中国古代哲学语料库建模的定义、方式、目的和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她指出,中国古代哲学语料库建模是基于“全新汉典”语料库建立的语料库模型。建模工作采取了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topic model,简称LDA模型)对语料库中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式能够拓宽研究者的研究视野,确保结论客观中立性。研究者可以借此挖掘语料库中所有典籍的主题结构,进而区分语料的来源和主旨,展示哲学研究的主题变迁,梳理和辨析哲学概念,最终推进中国哲学研究工作。
第十讲“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治理”于2023年11月15日举行,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科技伦理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雷瑞鹏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教授评议。雷瑞鹏首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得益于21世纪初以大数据和算法为基础的机器学习发展,因此目前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研究应以“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只是纯粹的计算”为前提。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可分近期、中期、远期三类,近期伦理问题指目前关注较多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直接伦理问题,中期伦理问题指伦理价值在人工智能中的内置问题,远期伦理问题则指奇点问题,更关注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威胁。她强调指出,人工智能的治理应明确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而是立体的、网络式的、所有利益攸关者参与的伦理治理。我们应从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的风险与受益出发,以风险为基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保护人民免受人工智能系统的潜在风险。
本系列讲座为武大师生学术视野的扩展及学术品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途径。讲座共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约9千人次听众参与,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据了解,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将持续开展更多精品学术活动,为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