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饭田隆教授谈“分析哲学与日本现代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1-27
本网讯(通讯员 鲁彦君) 11月25日晚,应武汉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陈波教授邀请,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荣休教授饭田隆(Takashi lida)做题为“分析哲学与日本现代哲学”的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陈波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唐热风教授评议。来自国内外的380余名听众参与本次线上讲座。
武汉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陈波教授主持
饭田隆教授主讲“分析哲学与日本现代哲学”
饭田隆以日本分析哲学史为基础,阐述了21世纪前影响分析哲学在日本发展的因素,并在最后探讨了分析哲学对日本哲学运作方式的影响。
饭田隆首先介绍了分析哲学在二战前后的两次引入以及日本学者在此过程中取得的成果。1933至1945年间,为分析哲学的引入做出最大贡献的是生物学家筱原武(Shinohara Takeshi),出于对科学统一的兴趣,其于1933年建立了综合科学学会(The Synthetic Science Society),创设期刊《综合科学》(The Synthetic Science)并出版了一部介绍维也纳学派的译文集,但未对分析哲学界产生影响。
战前日本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是研读西方大哲学家(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原著,或者将东方“思想(thought)”和西方“哲学”相结合。二战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在反对传统研究方式的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从美国再次引入的分析哲学也因美国研究讨论会(American Studies Seminar)和民众对科学的尊崇在日本站稳脚跟,此时的分析哲学等同于科学的哲学。
在此背景下,日本第一代分析哲学家出现于1950至1960年。大森升三(Ohmori Shozo)的《逻辑实证主义》一文将逻辑实证主义引入日本分析哲学界并使维特根斯坦广为年轻一代所熟知,莱辛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和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的日译本以及两本由日本学者写作的现代逻辑导论扩大了分析哲学在哲学家与民众中的影响。1964年出版的三卷本《科学时代的哲学》涵盖了几乎所有哲学领域,这本书采用了区别于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写作方式,宣告日本分析哲学家正式登上学术舞台。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分析哲学原创成果最为卓著的十年,在此之前,日本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引入海外新思想,而在此之后,分析哲学成为一个新兴学科,并被划归到各个专业。这一时期有三位重要人物:(1)大森升三试图通过认知和科学整合世界图景,出版了《语言、感知和世界》(1971)与《物与心》(1976);(2)黑田渡(Kuroda Wataru)志在用因果性解释意向性,出版了《经验与语言》(1975)与《知识与行动》(1983);(3)吉田夏彦(Yoshida Natsuhiko)活跃于诸多分析哲学话题讨论,是《科学时代的哲学》一书的主要责任人,出版了《词与现实:形式哲学与集合论》(1971)与《逻辑与哲学的世界》(1977)。
第一代分析哲学家过渡到第二代分析哲学家期间,学院派哲学圈关于分析哲学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析哲学最初被视为“非哲学”,分析哲学家因缺乏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和兴趣而受到批评,并被指控为科学主义。尽管分析哲学长期等同于逻辑实证主义,但随着维特根斯坦等学者作品的传播,这种误解逐渐得到纠正,因此当第二代分析哲学家开始执教时,分析哲学已经被视为现代哲学的一个流派。
活跃于1980到2000年的第二代分析哲学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将哲学作为各专业领域通力合作的事业,认为哲学应该成为科学这样的学科,主要从事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第二类将哲学作为一个基于个人历史的私人事业,称他们为分析哲学家是因为他们致力于澄清思想以及采用分析方法,他们的作品流传于学术圈外并为这种不同于哲学史的哲学的推广作出贡献;第三类则是运用分析方法从事现象学和实用哲学等非分析哲学研究的学者。这一时期的分析哲学家热衷于讨论伦理学问题,生命伦理学的引入也使许多哲学家意识到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饭田隆进一步阐述了影响分析哲学在日本发展三大因素。首先是学术背景的影响。1951年东京大学首次成立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简称为HPS),其所属学院包括国际关系、文化人类学等交叉学科,同时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这两所私立大学的哲学系中有从事分析哲学研究的哲学家。许多第二代分析哲学家都来自这三所学校,而由于HPS区别于哲学系并且两个系位于不同校区,因此很多人将分析哲学看作一门不同于哲学的学科。
其次是协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的影响。从7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分析哲学家大都属于日本科学基础论学会(Japan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学哲学会(Philosophy of Science Society),除了这两个全国性组织外,还有地方性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如在关西地区组织的“京都科学哲学论坛”,极大推动了分析哲学在该地区的发展,2009年成立的应用哲学会也吸引了诸多分析哲学家。
最后是出版商、翻译和性别的影响。由于大学出版社发展缓慢,因此私人出版商在学术发表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劲草书房就出版了许多日本分析哲学家的原创性著作以及分析哲学经典作品的日译本。由于哲学被视为男性学科,因此上世纪很少见到女性哲学家,尽管这种情况在本世纪有了很大改善,但相比而言,女分析哲学家依然较少。
接着饭田隆对分析哲学为日本哲学带来的影响予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提出了一种区别于只研究西方哲学家文本的传统哲学研究方式,倡导对哲学问题的独立研究。以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为中心形成的京都学派哲学家践行了这一研究方式,但分析哲学家与其有两大区别:一是分析哲学家出于了解现代逻辑而对使用的论证更为敏感,二是他们不追求“民族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一样没有民族性。
其次,分析哲学创设了一种哲学讨论的新模式,过去人们或者为了学习其所喜好的哲学家的作品,或者出于探寻美好生活而从事哲学学习,学习哲学因此被认为仅和研习者本人相关,但是分析哲学主张哲学是一项解决哲学问题的公共事业,在教学上则表现为自由讨论而非老师的单方面灌输。
再次,分析哲学为哲学讨论创造了一种真语言,它反对晦涩的哲学表达,主张将清晰性作为好的哲学文章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哲学家们抛弃了19世纪翻译西方哲学术语时创造的许多新词汇,改用更平实的表达,这推动了用以表达和讨论哲学的语言的产生。尽管如此,分析哲学并不符合大众关于哲学的印象,即哲学是一种可以从西方大哲学家那里习得的智慧(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例外,但他是否是一个分析哲学家存在争议)。
综上,饭田隆认为,虽然分析哲学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做哲学方式,并确立了论证清晰的重要性,但它没有成功改变着力于研究特定哲学家这一传统模式,除了古希腊哲学研究外,很少见到日本哲学史学家将分析方法应用于其领域。
在评议环节,唐热风总结了讲座内容,回忆了自己与日本哲学家的交往,并就学术语言的使用、哲学史和分析哲学的分界以及哲学界性别失衡现象等中日哲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与饭田隆进行了交流,表示希望未来中日哲学界能够有更多合作。
陈波提到了蒯因的日本之行并且对蒯因在日本分析哲学界的影响十分感兴趣,饭田隆表示蒯因哲学流行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分析哲学家,但现在不再是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蒯因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框架完全不同,而后者在日本受到更多关注。
唐热风教授评议
讲座互动现场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