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来我院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5-17
本网讯(通讯员:方世旻)5月16日,应我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到我院访问交流。下午3时,李雪涛教授在历史学院中庭二会议室做了题为“哲学的信仰——雅斯贝尔斯对佛教的认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我院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以及5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教授开场首先谈了自己接触雅斯贝尔斯的机缘是由《佛陀与龙树》开始的。今年是雅斯贝尔斯去世50周年,涌现出了许多翻译雅斯贝尔斯著作的成果,目前雅斯贝尔斯的日文翻译比较成熟,但中文翻译仍然有所欠缺,这也是李教授正在组织翻译37卷本《雅斯贝尔斯著作集》的原因之一。
接着李教授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平开始正式展开本次的讲座。李教授将雅斯贝尔斯称为“无聊的人”,相对于其他许多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生平经历相对平淡无奇。他生前主要在西南德国哲学的大本营——海德堡活动。雅斯贝尔斯大学最初的专业是法学,后来转读医学,曾在精神病院作为精神分析师工作。他最初的教职虽然是在哲学系,但实际上是在教心理学,这份独特的教育背景也成就了雅斯贝尔斯独特的学术取向。
雅思贝尔斯的哲学沿着“从心灵到精神,从精神到实存,从实存到理性,从理性到世界”的路径。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书斋学者,而是有很深的政治关怀。比如在《罪责问题》一书当中,他强调德国知识分子对于德国罪恶的自我认知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对于德意志民族也是十分重要的。哲学史对他来说并不仅仅是历史,而是可以与现实交互的。
接下来李教授主要讲了雅斯贝尔斯与佛教的接触以及所使用的佛教文献。奥登堡大学有一个雅斯贝尔斯图书馆,其中收藏着雅斯贝尔斯生前的一万两千余册藏书。李教授通过藏书以及雅斯贝尔斯的笔记得出了雅斯贝尔斯主要材料来源。同时雅斯贝尔斯的藏书可以透露出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相当全面的。他并不直接阅读其他文字的典籍,而是只阅读德文研究著作。这与当时德国学界的特点有关,当时的德语世界已经提供了所有学术的基础,比如雅斯贝尔斯《龙树》一章有很多《五灯会元》的公案,就是从德语研究著作中得知。德意志第三帝国期间,他接触了印度学家齐默尔,开始与佛学接触。他们有十几封书信,集中讨论了中国哲学和佛教,一再提到卫礼贤创立的《汉学》杂志,孔子、佛教、寒山和拾得,也提及过哈克曼等其他汉学家。
之后李教授谈了雅斯贝尔斯佛教研究的出发点。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理性的范围是低于哲学的”,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扩充自己的知识,而在于阐明生命的意义。而佛教指向的正是人类的中心问题。他认为人只有在无助的“临界境况”中才能接触到超越,从而实现自己的真实存在。这种“临界境况”包括死亡、痛苦、奋斗、机遇、罪恶等人类无法逃脱或改变的境遇。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哲学的信仰这一观念,根据李教授的观点,只有禅宗才能符合雅斯贝尔斯对于哲学的信仰的标准。哲学的信仰与宗教之间存在某种紧张关系,虽然宗教的虔信者可以成为神学家,但如果不经过断裂(bruch)的话,就不会成为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将佛教分为作为历史文化的佛教和对于信奉者的佛教,而只有后者才与“哲学的信仰”有关。作为一个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哲学家,他认为哲学史本身从来不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其存在仅仅是为当代哲学思考提供素材。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知识,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佛陀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与多少神通,而是他也面临过一般人类的生存问题,因此他的思考对于我们才是有借鉴意义的。按照“轴心时代”的理论,我们处在间歇期,因此经常需要回归轴心时代,向佛陀等轴心时代思想家寻求启示,这也正是雅斯贝尔斯给我们指出的思考方向。
附:李雪涛教授简介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全球史、德国哲学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以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自2017年)副会长。主编的刊物有:《全球史与中国》、《寻找》、minima sinica、Orientierungen等。有论著、译著、编著多种出版,目前正在组织翻译37卷本《雅斯贝尔斯著作集》。
(图片提供:廖璨璨、沈庭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