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9193永利(中国)官方VIP网站-最新Best App Stor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吴根友:萧萐父先生的“诗化哲学”及其人生追求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4-13

引言:

萧萐父先生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位提倡并践行“诗化哲学”的哲学史家与哲学家。他将“双L情结”规定为诗化哲学的根本特质,是在综合了中西哲学史之后得出的具有高度概括力,又具有生动形象的诗化哲学之描述性的定义。诗化哲学所具有的情理交融的特质,既可以让哲学避免走向宗教迷狂,又可以让哲学避免走向狭隘的科学实证。传统中国哲学所具有诗化哲学特质,恰恰可以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有风貌。从诗化哲学的角度改写中国哲学史的叙事方式与叙事框架,也许是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一、导 言

一般而言,哲学主要体现人类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中也包含了历史理性与反思理性。作为一种知识或学问体系,哲学主要体现人类思维中重视理性、逻辑的面向或维度。哲学思维中也有想象或联想,但哲学的想象与联想,主要是一种运用概念进行普遍化思考的能力,与文学艺术中运用具体形象进行比喻性的思考极不相同。如果从艾儒略《西学凡》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实际上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如果从学科建制——北大哲学门的成立为标志,也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但对于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等的质疑,时常还是会冒出来。而这些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说,中国哲学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作为人类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或者说作为一种人文知识与思维方式而言,哲学具有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中国没有哲学”,其真实的意思是说中国没有自由。因为黑格尔的哲学观是,哲学是人类自由的思想。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其实是说中国没有他要批评的西方传统中的“形而上学”那一类的哲学。他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堕落,他要的是思想而不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形而上学的说法。但他认为中国有思想。不管是黑格尔所说的“哲学”,还是德里达所说的“哲学”,作为理性思维方式的哲学,中西哲学都有大体类似的哲学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哲学是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特色。简洁地说,若以古希腊哲学为比较与参照对象,中国先秦哲学则更多的表现为对社会政治与伦理的关注,古希腊哲学则表现出对形而上学以及普遍的哲学方法的关注。如果以欧洲哲学为参照系,漫长的中世纪哲学,公元三世纪以前主要表现为希腊化的哲学风格,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后半叶,大约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哲学历史,则主要表现为基督教的经院哲学,这一点与中国“经学时代”(冯友兰语)汉魏晋隋唐宋元明哲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相比,反而略显逊色。在当代中国人的一般意识之中,一谈到哲学,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希腊哲学和近现代哲学。然后用这种不甚全面的西方哲学发展史来作为西方哲学的全貌,以之反观中国哲学,进而对中国哲学进行判教,或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或说中国没有哲学。21世纪初的中国哲学界,曾经短暂地兴起过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与这种哲学观或哲学史观有关。实际上,古希腊哲学与近现代西方哲学,主要表现为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哲学形态,其主流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德国的理性主义。但其中也有一些非主流的浪漫主义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其中德国的浪漫派哲学思想,就是以诗化的哲学为追求目标,反省并批判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人生的伤害,试图以人的感性、情感来代替哲学的理性与科技的理性。因此,如果比较完整而全面的考察西方哲学史,我们就会发现,哲学大家庭里有诸多成员,而哲学本身的面貌是多元而复杂的,并非一种刻板的、生硬、冷峻的理性面孔。理性无疑是哲学的主要面向,但哲学也包含着情感与诗性的内容。诗化哲学与哲学的诗化,不仅是可欲与可能的,它本身就是丰富复杂的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进一步的说,哲学不只是所谓哲学家的专利品,一些诗人也可以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哲学思想而成为“哲学诗人”,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哲学诗人是指运那些用诗歌的手法、风格或形式来探索哲学领域的共同主题的作家或学者。他们的作品经常涉及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本质(本体论)、知识和认识论(认识论)、美的原则(美学)、事物的首要原则(形而上学)或上帝的存在等有关的问题。有些人在诗歌中会进行广泛的哲学探究,涉及到不同的哲学主题,而有些人则会集中在哲学诗歌的一个分支中。例如,但丁在一般意义上被一些人认为既是一个哲学诗人,也是一位进行形而上学探索的诗人。”在我看来,这些哲学诗人所创作的哲学诗,显然是诗化哲学。在现当代中国哲学界,萧萐父先生就是较早关注诗化哲学,并从诗化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哲学特质,在学术与理论的创作中践行“诗化哲学”的少数哲学史家与诗人哲学家之一。


二、“诗化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哲学是一个大家庭,其中包括各种分支学科,如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而“诗化哲学”就是哲学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但是,作为哲学大家庭中诸成员之一的“诗化哲学”,其概念的构成本身似乎就包含着某种悖论的内容,即将以诗为代表的一切艺术性的形象思维与概念化的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既哲学又非哲学的哲学形态。

如众所知,“哲学”这门学问体系或曰知识体系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而且一开始是以理性思考的特征进入中国的思想界,因此,在汉语学术界,哲学与诗一开始就是分离的。然而,全面考察中西哲学发展实际历史进程就会发现,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排斥“诗化”的形象思维,从一个侧面讲,哲学可以通过诗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理性思考特征,在古希腊的史诗与悲剧之中,哲学就是通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尼采,其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就是采用诗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而从另一个侧面讲,诗人的作品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思考,如屈原的《天问》,歌德的《浮士德》,艾略特的《荒原》等,都可以看作是诗歌当中包含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典范之作。因此,在哲学的大家庭里,实际上是长期存在着“诗化哲学”。

在当代中国哲学界,较早系统地研究了德国“诗化哲学”问题的学者,当属刘小枫。他在早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时,以开始研究了以德国浪漫派思想为主体的“诗化哲学”问题,后成书并修订扩充的《诗化哲学》一书,以粗线条的方式勾勒了德国浪漫派的诗化哲学思想发展脉络,在少数地方也提及了中国传统的“诗化哲学”的片断内容。如果纵观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萧萐父先生则是较早关注并实践诗化哲学的少数哲学家之一。

1948年,萧先生发表了《原美》一文。该文扬榷古今中西,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以来的各种美学思想,以感性与理性的高度整合为理想目标,扬弃中西思想传统中静态的和谐观,追求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动态的和谐,进而实现创造与创化的人生目标。此文虽然写于萧先生的青年时代,但大体上奠定了萧先生“诗化哲学”的理论结构,即他后来总结的“双L情结”——第一个L是指逻辑(Logic),第二个L是指一种二弦的竖琴(Lyric),代指艺术,追求理与情的高度统一。理与情的高度统一的“诗化哲学”是萧先生对于哲学的理论追求,也是他的人生实践。这种理论追求,在1995年给方任安《诗评中国哲学家》一书作序的时候,更进一步地做了系统、深入的阐发,并将其看作是中华哲人与诗人共同塑造出的一种优秀的精神传统。他说:“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求和谐,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斥中求互补,在诗与哲学的差异中求统一,乃是中华哲人与诗人们共同缔造的优秀传统。他们在这一心灵创造活动中实现着美和真的合一,使中国哲学走一条独特的追求最高价值理想的形而上学的道路,既避免把哲学最后引向宗教迷狂,又超越了使哲学最后仅局限于科学实证,而是把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归结为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即审美与契真合而为一的境界。中国哲学的致思取向,从总体上乃是诗化的哲学。”

在上述的序文中,萧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的特质问题至少提出了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中国哲学是两种性质东西的高度结合,如情与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诗与哲学的高度结合。其二是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哲学特色,即求美与求真的结合。其优势是避免了哲学最后走向宗教迷狂,也超了狭隘的科学实证。其三是形成了中国哲学的整体特征是“诗化的哲学”。


三、中国“诗化哲学”的三种形态及相关补充性的思考

萧先生不仅揭示了中国哲学的“诗化”特征,还初步勾勒了中国“诗化哲学”的三条主要路径(或曰表现形式),其一是哲学著作中就包含了诗的内容,有些哲学作者本身就是用诗的韵语和文学的形象创作而成的,像《周易》《尚书》《逸周书》等古典哲学、史学著作中保存的不少富有哲理的古歌谣,《老子》一书“全可韵读的哲学诗篇”,《庄子》《列子》等道家诸子,“多用诗的文辞或充满诗意的卮言、寓言等来展示他们的智慧。”另外,孔子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感叹,孟子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等,荀子的《成相》《赋》篇等,都是哲学作品有诗,或直接就是诗的形式,或借助诗歌艺术形象的手段,要而言之,是哲学与诗高度结合的典范。

其二,诗歌作品中包含有大量哲学思想,如《诗经》中的颂诗与大雅部分的诗作,“国风”中的少量作品。屈原的《天问》,贾谊的《鵩鸟赋》,其他诗人,“陶、谢、嵇、阮,各有名篇,李、杜、王、孟,纷呈异彩,直到晦翁的‘源头活水’,阳明‘海涛天风’,梨洲的‘此意无穷,海怒鹏蹇’,船山的‘光芒烛天,芳菲匝地’……春兰秋菊,威蕤不绝,神思慧命,绵延至今。”

其三,除了这两种形式的诗化哲学形态之外,另外还有哲理诗,象程伊川用“数点梅花天地心”来绎解他所悟得的《周易》复卦的义理。还有诗化的哲学评论,这些具有哲学意味的评论,往往“以简御繁,由一显多,为历代圣哲的灵魂‘画像’,寥寥数语,往往传神。”陶渊明的《咏贫士》、《读史述九章》等作品,论述荣启期、原宪等高士和伯夷、叔齐、箕子、七十二弟子、屈原、贾谊、韩非、鲁二儒等哲人。还有正史中《史赞》,虽然类多浅近,但也有少数涉及思想家画赞的,如朱熹的《六先生画赞》,分别赞述了濂溪(周敦颐)、明道(程灏)、伊川(程颐)、康节(邵雍)、横渠(张载)、涑水(司马光)等六位哲学家。后来类似的哲人画像赞作品还有,如清代的思想家焦循所作的人物画像赞等。今苏渊雷先生的《风流人物无双谱》,一共选了三十六位人物,半属哲学家,半属文学家。安徽枞阳县人氏方任安先生著《诗评中国著名哲学家》一书,可以说是最为系统的诗评类哲学史著作。

实际上,除上述萧先生勾勒出的三类诗化哲学家和诗化哲学作品之外,像司马迁的《史记》则又另当别论。依鲁迅先生的观点,《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从图书分类的角度看当然首先是历史作品,但富有诗人的激情在其中,也饱含着深厚的历史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当然是一部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而同时又具有诗人激情与特殊历史情感的史学著作。因此,诗化哲学,就其作品的形式而言,还有像《史记》这样的史学作品,至于像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亦当是诗化哲学类的文艺美学作品。现代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野草集》本身,亦可以视之为诗化哲学的代表作品。因此,对于“诗化哲学”的理解与解读,我们可以不必完全将“诗”狭隘化,将诗仅仅理解为诗歌作品,而是应当理解为一种将具有普遍的哲学问题以浸透着个人独特情感的文学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切文学、哲学、历史作品,这些作品均可以视之为“诗化哲学”类的作品。刘小枫早年提及的“本体论的诗”、“诗化的思”,大体可以揭示“诗化哲学”的主要特点。


四、萧萐父对“诗化哲学”的自觉追求与实践

简洁地讲,萧先生本人对诗化哲学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诗歌创作的形式表达对哲学的思考。像“世纪桥头之思”,唤取莱翁共圆中西文化交流的梦想等诗作,

均是以情化理,以理入诗。

二是在一些哲学史的作品中,尝试融入诗歌艺术的画魂手段与艺术追求,让哲学史的人物灌注生气,看到其完整的人格形象与精神风貌。这主要体现在《王夫之评传》一书的序言与选出的与船山精神相契合的诗作。

三是萧先生通过对历史上富有人格魅力的哲学家的礼赞,以及他本人在社会生活、教育生涯中所持守的仁智兼修的人格形象。在当代的中国哲学界,萧先生的人格风范得到同行中的长辈、同辈以及学生辈的共认。这一人格形象本身就是一首无字的长篇叙事抒情诗,其中有着一般学者不具有的波澜与曲折。

(一)诗作中的哲理追求

明末清初的哲学家方以智,他本人能诗、知诗,在评诗方面亦有独到的见解。但他谈到以诗来表达哲理时,却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态度。在《通雅》中,方以智这样说道:“诗未尝不可以析理,析理之诗,非诗之胜地也。”萧先生通过诗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可见是选择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然以“慧境托诗心”,是萧先生一生哲学的一种追求,体现了他本人以诗化的方式从事哲学思考的特点。慧境,主要是哲学的慧解,诗心主要是对自然、社会、历史等个人化的高尚、纯粹而美好的情感与领悟。“慧境”让“诗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不再停留于个人的得失、荣辱与悲欢;“诗心”让“慧境”充满着具体而丰富的人文、历史的质感与当下的亲在特质。通过初步的研究,我将从以下五组充满哲理的诗歌意象之词汇来揭示萧先生一些诗作中的哲学思考。

其一,心火。在《吹沙集》的《后记》中,萧先生特别提到“心火”,他曾经问学于汤用彤、贺自昭、冯芝生、张岱年、任继愈诸先生,又从李达老、杜国庠、侯外庐、吕振羽诸前辈的立身风范中得窥矩矱,他也希望后学能够从他的《吹沙集》中感受到这种“心火”之传。这种“心火之传”,既依托文字,又超出文字。

其二,道真。在纪念李达的诗中,萧公说道:“百年龙种经忧患,四卷犀芒烛道真。”“道真”之真,超越了一般认识论意义的主观认知与客观事物的高度符合的认识论真理,而是一种系统的正确理论,揭示了某种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与人生道理。这才是“道真”。

其三,天心、童心、兰心、慧心、心史等。戊午、辛酉杂诗之一有“复见天心蕴雪梅”,之二有“飘坠尘霾未化泥,童心诗骨两嶔㟢”句,之四有“童心诗梦桂桥边,说剑谈玄总惘然”的悲情。“童心”是萧先生诗中经常出现的词汇与意象。在《临江仙和韵答锦全、罗炽》的词中有“童心犹未眠,蝶梦醒应难”之句。1980年冬,九校合編《中国哲学史》书稿初成,作诗一首,并征和诗。其诗云:“九畹兰心凝史慧,五湖鸥梦入诗篇。”在一九八一年步陈荣捷教授之韵所写的三首诗中,有“一瓣心香拜顾、王”之句,表明自己努力在精神实质上向明清启蒙学者学习。该组诗之三云:“自古慧心无国界,奘师千卷证菩提。”在编写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定稿完成后,送别李锦全、(黄)兴华的诗云:“自有诗情通窅窕,岂因华盖失从容。六編心史鲛人泪,一卷行吟郢客风。”1982年到南京评孙叔平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时,有诗赠孙先生,其中有两句道:“两卷哎呕心史,深情向未来。”寅年夏(1986年)送别柴文华诸人毕业论文的诗中,对诸人论所表现出的“双向神思,万殊史慧”,给予了高度肯定。在送别李大华等人毕业的诗中,萧先生说道:“史路坎坷怜卞玉,心期曼窅觅玄珠。”(“心史”、“史慧”是其诗作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比较突出的体现了其历史哲学的精神气质,即契真融美的特色。即是萧先生自己总结的两句诗:“史慧欲承章氏学,诗魂欲扫璱人愁”。)

其四,心书、国魂。纪念熊十力诞辰百周年一诗赞扬熊先生道:“一卷心书昭学脉,千秋慧业蜕师门。深明体用标新义,笃衍乾坤续国魂。”而且将熊氏的“白首丹心无限意”与当时改革开放的神州鼎革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萧先生非常重视“国魂”、“民族魂”的重铸问题。在《人文易与民族魂》一文中,将“凝结在易学传统中的人文意识和价值理想”,看作是“易学和易学史研究的主干和灵魂”。

其五,风骨。对傅山的风骨予以高度的赞扬:“云陶洞口怀风骨,羞对箜篌唱路难。”而对傅山自由奔放、多面的学术思想,也予以高度肯定:“龌龊奴儒须扫荡,汪洋学海任通观。”晚年,萧先生本人也提倡:“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

上述五组带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诗歌词汇及其所表达的意象,非常典型地展示了诗化哲学的自身形态。“心火”不是经验中的火,但具有经验中的火所具有的蔓延与影响力等作用。它主要是指一种能动的精神与精神的能动性,但又借助庄子卮言的方式,使得火的形象进入到抽象的哲学领域,让人们直观地理解到精神的影响力,仿佛看到了火光一样的明亮与热度,与纯粹的思辨理性对于人的影响极不相同。其他四组诗性的词汇所具有的感性化的意味,大体上同于“心火”一词。当然,萧先生众多诗作中还有很多具有哲理意味的词汇,如心炬、心史、心书、鸥梦、玄珠等等,将哲学智慧形象化,使之获得生动的感性内容。

二)哲学史著作中的诗性特质

在萧先生与许苏民合著的《王夫之评传》一书的《弁言》中,萧先生直接表达了对“评传”一类著作的理想性要求,他认为,对于王夫之这样“具有巨大历史感和崇高人格美的大思想家的传记”,“不仅要据实以存真,更要体物以传神。”

而所谓的“传神”,即要“走近传记人物的心灵,体察入微,与之含情相对,寂感互通,从而自有传神的手笔,为传主的灵魂画像。为了让这本“评传”达到“传神”的效果,他特意在《弁言》之后附上十首,使这本评传在“据实存真”与“体物传神”之间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在《弁言》中,萧先生回顾了自己认识船山,研究船山同,最终达到与船山神交的精神契合历程:自1962年以后,萧先生与两湖船山学的研究者一道,多次访问衡阳曲兰乡船山的故居、墓庐、祠堂与船山学社等,间在湘西草堂阁楼上默坐移时,也曾经轻抚枫马,步漧溪,登石船山,游方广寺,参观岳麓书院、二贤祠、回雁峰及瀟湘八景等,也曾偶有所感,行吟得句,或零星题壁,急就成章。“这些杂感诗,毕竟是触感成詠;而感之者,船山魂也。”在哲学史的个案研究过程中,要把握传主之魂。如果不是对哲学的诗性有执著追求的人,是不会将觅魂、传神作为自己著作的目标。因此,萧先生的“诗化哲学”理念,也典型地体现在哲学史著作的书写之中。

实际上,即使在主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萧先生也是充满着诗情的,他反复将自己与好友李锦全先生共同主持的《中国哲学史》的写着工作,看作是“心史”,要体现“慧心”“史慧”,而不只是一般性的思想、观念的客观发展史的“存真”。正因为有如此高迈的诗化哲学的追求,这两本《中国哲学史》(第一版)虽然带有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痕迹,但其中所展示出的哲人“史慧”,典型思想材料的选取、分析与评价,对带有异端思想色彩思想家的礼赞等,都带有鲜明的“别识心裁”(章学诚语)。编书组的同仁之间诗词唱和,恰恰将哲学史的理性思考与诗人哲学家的巨大历史情感高度结合起来了,兹录一首诗以显示当时萧先生的诗心与慧境两相扶持的状态:

相携海上听潮音,耻学成连独鼓琴。

千顷鸥波增慧解,百年龙种结童心。

圆圈逻辑宁难产,批判锋芒可断金。

同缫新丝结珠网,荀卿蚕赋费沉吟。

(《一九八○年国庆,编书组欢聚广西北海市,即席吟》)

这首诗反用俞伯牙向于成连学琴的典故,将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工作看作是合奏的乐队而不是独自演奏的俞伯牙,将大海波涛比拟为中国哲学智慧的波涛,要求编写者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要用自己的童心去理解中国哲学的智慧。全书的理论依据是经过列宁消化之后的哲学史发展的螺旋前进的思想,简称为哲学史的“圆圈逻辑”。而“难产”一词借用侯外庐先生研究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结论,认为中国近代化运动虽然萌芽于明清之际,但后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后来萧先生自己将此段“以清代明”的这段历史称之为“历史洄流”。宁难产,即是岂难产。所谓岂难产,即是说,依据列宁的哲学史发展的逻辑圆圈理论,对于中国哲学史自身的逻辑进程应当有一个恰当的分析、批判,必将会得出合理的理解。故曰“宁难产”。但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并且需要深入到中国哲学史的内部,正如春蚕吐丝需要长时间的酝酿,蜘蛛结网需要细密的劳动,各位学者辛勤的思想活动,就象荀子《蚕赋》中的春蚕吐丝一样,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上述散文化的解读当然破坏了全诗的情理交融的境界,但透过散文化的解读,我们大体上可以体会到萧先生在主持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编写工作时,实际上不是简单地当作一种任务,而是像带领一支乐队在演奏中国思想史的乐章,要求每位编写者拿出自己的真切人生体认来面对丰富而复杂的中国哲学史的思想材料,以童心增慧解,用慧解提纯童心,进而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给出合理的解读。

(三)人格风范与诗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性与天道”的贯通,强调凝道而成德的人格养成。萧先生的“诗化哲学”在“融真契美”的过程中,将道德哲学之善不是化作一套理论的法则,而是转化成一种“充实而又光辉”的人格形象之美。因此,“融真契美”的诗化哲学原则,就不只是借助艺术的形象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也不只是在诗歌、文学性的散文中表达哲学性思考,更不是诗性的哲学家评论,而是通过对古代哲学家人格形象、灵魂的把握,来显示中国哲学对圣贤境界的追求。

萧先生的人格风范可以从有字之文与无字之行来体现。有字之文,主要是通过他对某一类人格形象的礼赞,间接地看出他本人的精神祈向。《吹沙集》《火凤凰吟》部分收录的少量纪念师辈、歌咏前贤,与同辈唱和的诗作,均可体认出他本人的人格追求。仅以他《奠鹤鸣师》组诗为例。组诗之一高度肯定了李达先生“精研正论雄狮吼,敢斥歪风赤子心”的人格风范,组诗之二高度肯定了李达无限忠诚党的理论建设工作,直到晚年仍然笔耕不辍的奉献精神:“耿耿丹心凝古道,孜孜彤管著新编。《大纲》一卷荀卿赋,蚕颂依稀拟暮年。”组诗之三同情李达在文革期间遭受冲击的艰难处境,歌颂李达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忠贞人格,将李达先生比拟为古代的忠臣苌弘与屈原:“珞珈愤贮苌弘血,湘水悲吟橘颂篇。”自责并谦逊地吟唱道“难续史观惭后死,抚摩遗扎泪如泉。”在敬赠同道孙叔平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稿》的诗作中,高度肯定了孙先生的人格之美:“疾风知劲草,雪后红梅开。固有坚贞操,方能灿烂开。”在1983年访问山西傅山的云陶洞时,作诗歌颂傅山的人格:“龌龊奴儒须扫荡,汪洋学海任通观。云陶洞口怀风骨,羞对箜篌唱路难。”这此些歌颂、肯定师辈、同道、前贤的理想人格的诗作,实际上也是作者本人的理想人格在些历史人物身上的投射。

在七十、八十岁的生日前后,萧先生以诗的形式总结、反省了自己的人生,这些诗作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人格形象。七十自省之一云:“暂纪征程七癸周,童心独慕草玄楼。寥天鹤唳情宜远,空谷跫音意转幽。史慧欲承章氏学,诗魂难扫璱人愁。迅翁牛喻平生志,喘月冲泥未肯休。”此诗中对杨雄、刘禹锡、章学诚、龚自珍、鲁迅等诗化哲人的歌颂与肯定,实际上表达的就是自己的人格形象。而八十初度诗,则集中表达了对“童心”的依恋:“乾坤父母予兹藐,逝者如斯不可追。湖海微吟诗未老,童心依旧亦芳菲。”我们知道,明末思想家李贽专门作有“童心说”一文,后来诗人龚自珍的诗中也反复使用“童心”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纯真理想。萧先生对于“童心”的特别关注,正是他对自己人生最初的纯真理想的坚持,体现了诗人哲学家自己对于心中理想坚贞不二的情怀。

有字之文易说,无字之文难言,只能过通过他的一些具体言传身教、德行来体现。这就需要通过他身边的学生、同事、家人,还有学界的同行的点滴感受来把握。这里涉及到中国传统今文经学提到的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的几种经验来把握了。因此,这一方面,对于萧先生的“诗化哲学”的理解就进入了更为复杂、多面的领域了。文学诠释史上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诠释原则,在此处似可适用于我们对于萧先生人格风格的理解与诠释,那就是说,我们不同的学人对于萧先生“诗化哲学”的一些个性化的侧面,将会出现多元的而可能是相互补充的,但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理解与解读。在《吹沙集》《吹沙二集》中,收录了萧先生为毕业生写的几首诗作,可以看作是萧先生“诗化哲学”在“行”方面的体现。《吹沙集》有赠毕业生柴文华等人诗作:“斐然狂简自知裁,秋菊春兰次第开。双向神思腾异彩,万殊史慧陷春雷。沉潜纬数探玄赜,剖判中庸说未来。唏起梦溪共筹画,神州旭日扫霒霾。”1989年夏,李炼、李大华等人毕业,萧先生亦有赠诗:“风雨声声伴读书民,吹沙掘井意何如?三年灵艾绒难捣,一瓣痴葵蕊不枯。史路坎坷怜卞玉,心期曼窅觅玄珠。愿君深体愚公意,笠锄明朝绘远图。”这些诗作,实际上既体现了先生对学生的关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学生未来人生的期望,寄托着一种深远的人生理想。

据郭齐勇教授讲,萧先生讲课时很有激情,但往往讲着讲着就偏题了,但学生收获很多,也很喜欢听。这大约是诗性思维的联想性、发散性特征在哲学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使得他讲课时旁证博引,来证明或说明一个问题,其结果可能是博引的材料太多,课堂时间有限,要讲的主题反而淡化了。根据我个人与萧先生参加学术会议的有限几次经历,大凡萧先生做大会发言时,会场下面都是静悄悄地在听他的报告,1991夏天在庐山举行的全国《周易》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开幕式上先有各位领导致辞,如实地说会场不是很安静。但轮到萧先生讲话,会场立刻安静下来了。发言的时间大约十分钟左右,但大家都在专心听他说话。那安静的会场,仿佛掉一根针在地上也能听得到。2007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时萧先生身体已经很衰弱了,嗓子已经沙哑,不能做大会发言了,但他还是出席了大会的开幕式,写了一付对联:积杂成纯,漫汗通观儒释道;多元互动,从容涵化印中西。还是采用了诗的语言形式,在大会上表达了他对中国哲学未来的希望。在武汉大学前校长刘经南院士的支持下, 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萧氏文心》一函四卷,其中《苔枝缀玉》卷收录了萧先生与夫人卢文筠教授合作诗画选集,“萧诗卢画”的诗意人生可以从《苔枝缀玉》中略窥一斑。这亦可以看作是萧先生“诗化哲学”之“思”见之于“行”具体表现之一。

以上诸行,大体上均以不同的形态体现了萧先生“诗化哲学”在实践层面的面向,表明“诗化哲学”有时是慧在言外,而藏于行中。孟子所说的“充实而光”的大人理想,不仅盎于四肢,而且具有“大而化之”,不拘于形的神妙状态。因此,“诗化哲学”更能体现中国哲学即功夫即本体,即功夫即境界的特色。


五、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一点思考

荣休以后的萧先生,有较多的时间接待学生了。记得有一天下午去看望先生,闲谈中触及到对真、善、美三者关系的理解,先生问我的最终意见,我说自己比较倾向以美来统摄真善,先生说他也是如此。后来我们都共同推崇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闲谈的内容当然不能说明什么,但可以看出,作为一代哲人的萧萐父先生,其所理解的哲学不是冰冷的理性,更不是宗教的迷狂,而是一种诗性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诗化哲学”的观念对于他而言,并不只是一种学术与理论上的概念规定,而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在哲学方面的体现。先生有诗云:“书生自有逍遥处,苦乐忧愁尽化诗。”我想,这两句诗大约可以反映出萧先生诗化哲学的灵魂。人生的苦乐忧愁都融化于自己的诗歌之中,诗性的思考代替了宗教的慰籍。他在繁忙、严肃的哲学教育、哲学创作、哲学史写作的过程之中所经历的一切,还有他人生所遭遇的多次波折,不可能都表现在他的学术论文中,而是可能会化做一种人生的情感,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孤山诗梦梅魂洁,四海交游处士多”的两句诗句,比较能够体现萧先生这位风骨嶙峋、被褐怀玉、光风霁月的诗人哲学家形象。

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当中,多数人都有非常丰富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作品的艺术程度有高有低,但其中的“诗情”均可以作为他们哲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一句话说,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中,多数人都有诗化哲学的内容。

近五十余来,中国考古学成就斐然,出土了一批新的哲学史、思想史文献,当代中国学术界持续有人提出重写,或部分重写、改写中国哲学史的呼声。这一呼声有相当大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如果我们接受并认真对待中国哲学的诗性特质这一重大而又真实的学术史问题,认真清理中国诗化哲学史的史料,这对于重写、改写中国哲学史必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也将以学术史的方式,郑重地回应中国哲学的民族特性问题。实际上,在现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重视诗歌作品的哲学思想的学者,并不是萧先生一人,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第二十六章第二节,就是以方以智的诗赋作品为思想史的材料分析他的社会思想及其思想中的人民性,让思想史变得有血有肉,十分的生动。而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苏渊雷先生,本人就是一个诗化思想家与学者。借用“德不孤,必有邻”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萧先生的“诗化哲学”追求,也有自己的时代同调或同路人。希望有一些青年才俊加入这个目前还比较冷清的学术领域,深入发掘中国的诗化哲学传统。

作者简介:吴根友,哲学博士,武汉大学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明清哲学、先秦道家、中国政治哲学、比较哲学。

文章来源:《畿辅哲学研究》(第一辑)